万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傀儡戏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手足癣最好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33646.html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是指表演艺人通过操控傀儡玩偶进行的歌舞、戏曲、百戏、仪式戏剧等表演,这一表演方式“源于汉,兴于唐”,在宋朝时发展到了顶峰。

其后虽然戏曲表演大行其道,但是傀儡戏也没有完全衰落,甚至消亡,时至今日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可以见到木偶戏。

年,木偶戏被列入了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经千载的传统表演艺术又一次迎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得以继续在艺术领域发光发热。

傀儡戏的起源

对于傀儡戏的起源问题,民间与学界历来有不同的解释,通俗表演艺人多是将“陈平”或“偃师”奉为祖师爷,学界则有方相论、丧礼论和印度起源论等多种说法。

陈平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汉朝初建之时,根基未稳,匈奴趁机发兵南下,刘邦御驾亲征却被40万胡兵围困在平城。后世有一种说法是陈平通过操纵傀儡蒙骗敌*,使得匈奴单于以为汉*兵力多于匈奴,这才使得刘邦逃过一劫。

时至今日,陕西安康的道情皮影戏《张良辞朝》中仍有唱词称陈平:“曾作木偶傀儡戏,白登解围千古嘲。”

不过这种说法可以说是毫无依据,毕竟以汉初的技术水平,短时间内造出上万与人相似的木偶还不如直接找群众演员,不过其中也传达出一个信息,就是汉朝之前尚未有真正的傀儡戏。

“偃师”是出自于《列子》中的故事“偃师刻木”,话说周穆王西巡时工匠偃师献上一名木偶人,“锁其颐则歌合律,挥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如真人一般。

后世傀儡戏艺人因偃师技艺高超,便将其视为木偶戏的始祖,但有趣的是《列子》一书是魏晋时人托古所作,这个故事虚构的成分极高,显然偃师是傀儡戏鼻祖的论断也是无稽之谈。

学界对于傀儡戏的起源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可以追溯到周朝时驱*逐疫的方相之舞,原因是两者都以歌舞为主,且傀儡诡异的外形与方相大而可怖的样貌有相同之处。

也有人推测傀儡和陶俑一样都是因墓葬文化而起,如果说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是陪葬明器,那么傀儡戏则是为了送别亲人而举办的表演,如今农村地区还保留着丧葬时鼓乐唱戏的习俗,而傀儡戏在秦汉时期或许就是被用于这一场合。

更有人根据佛典中的一些机关木人故事来判定傀儡戏来源于印度,这种观点存在一个明显的纰漏,佛教是在西汉末年才传入中原,但是从山东莱西西汉墓中出土的木偶人可知,最迟西汉中晚期,中国就已经有傀儡活动了。

事实上,傀儡戏最大可能是来源于民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事死如事生,因而秦汉时期的墓葬中多有土木制作的人偶,这种丧葬习俗推动了人偶制作工艺的进步,于是后来逐渐出现了能够活动的木偶,同时也给表演谋生的民间艺人提供了借鉴。

汉文帝时期的马王堆墓葬中曾经出土过一幅帛画,上面绘有“偶人舞乐”的情景,与此同时,贾谊的《新书》中也有记载:“少间,击鼓,舞其偶人”,从中可以推测,西汉早期就已经有木偶人表演,只是那时并未以傀儡戏名之。

发展与成熟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傀”字曰:“伟也,从人,*声”,可知,傀是指形象高大类人,但像*一样怪异之物。而“儡”字“相败也,从人,畾声。”是指十分憔悴、干瘦的模样。

同时“儡”在古代与“累”字相通,而累有绳索的意思,《汉书》中有:“禹从落中以剑斫绝累”,所以“傀儡”应当是指牵丝木偶,是在傀儡戏之后被创造出来的专门词汇,东汉时已普遍出现。

应邵《风俗通义》提到:“时京师宾婚嘉会,皆作傀儡,酒酣之,续以挽歌”,当时上流社会在举办宴会之时经常会有悬丝傀儡配合音乐的表演,这从河南、山东等地出土的汉代百戏石刻上也可以找到线索。

不过当时的傀儡戏是作为歌舞、杂技等表演的陪衬而存在,既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人偶也不够灵动,整体来看还比较粗浅简陋,因而尚未达到独立登台的水准。

魏晋六朝的多年间,中原大地动荡不安,经济不断下滑,民间艺人只能在困境之中艰难求生,在此背景之下,傀儡戏仍未成为独立的戏种,不过在百戏里的地位很大提高。

北魏史料中记载:“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絙倒逆,出入自在,百官行署;春磨斗鸡,变化百端”,可见在百戏中,木偶人已经成为了表演中的“主角”。

同时,三国时期尔虞我诈,许多情节起伏的故事流传于民间,而六朝志怪、志人小说突然兴起,佛教寓言沉入民间,一起为傀儡戏的发展提供了剧本创作素材,时至隋唐两代,傀儡戏终于厚积薄发,在宫廷民间广为流行。

隋朝时出现了新的傀儡表演形式——水傀儡,是指在水上表演的木偶戏,此法据《大业拾遗》记载,是由隋炀帝杨广创立。

水傀儡皆长二尺左右,饰以绮罗金碧,可做七十二势,能够演出《大禹治水》《*穆王西游》等十多种剧目,其中有些流传至今。

唐代时傀儡戏迎来第一个发展高峰,不仅有悬丝傀儡,药发傀儡、水傀儡也逐渐兴起,此外还有伴奏乐器的“盘铃傀儡”。

当时的傀儡戏表演显示出了极强的感染力,顾况在《越中席上看弄老人》中慨然叹道:“此生不复为年少,今日从他弄老人”,可见傀儡形貌已经逼真到能够激起诗人的联想。

唐代傀儡戏深受普罗大众的喜爱,不仅是宫廷贵族和高官权臣宴饮之时的常客,儒生、平民、僧人也都极为捧场,甚至于文人雅士也加入到了傀儡戏剧本的创作之中。

到了唐中后期,傀儡戏的影响地域进一步扩大,不仅大型城市中有傀儡表演,许多郡县之中也不乏傀儡艺人,甚至于高丽、日本在与汉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也引进了傀儡表演这门艺术。

鼎盛与没落

宋代*治层面虽然不够强大,但是市民经济飞速发展,城市里的瓦肆遍布东西南北,小唱、傀儡、杂技、讲史、小说、散乐等众多民俗艺术极为昌盛,优越的环境下,傀儡戏也不断创新,表演形式变得更为多样。

除了前面提到的四种之外,宋代还有杖头傀儡,即是指人形木偶下面插一根或两根手杖,操纵手杖来进行表演,另有肉傀儡,指大人擎小儿舞旋、唱小词的表演,后来又被称为“耍小孩儿”,到南宋时傀儡戏已有7种表演方式。

宋代风俗文献之中存在许多关于傀儡戏的记载,里面提到了大量从事傀儡表演的民间艺人,譬如《东京梦华录》中有:“杖头傀儡任小三……悬丝傀儡,张金线。李外宁,药发傀儡。”

《梦梁录》记载:“今有金线卢大夫、陈中喜等,弄得如真无二,兼之走线者犹佳。更有杖头傀儡,最是刘小仆射家数果奇,大抵弄此多虚少实,如巨灵神姬大仙等也。其水傀儡者,有姚遇仙、赛宝哥、王吉、金时好等,弄得百怜百悼。”

《武林旧事》中提到的傀儡戏艺人有:“陈中喜、陈中贵、卢金线、郑荣喜、张金线、张小仆射、刘小朴射、张逢喜、刘贵、张逢贵”等等。

宋代傀儡戏的演出内容也不拘一格,水傀儡融汇了杂技、魔术成分,能够演出小木偶垂钓、划船和筑球舞旋等多种表演。

杖头、悬丝则能够敷演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和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内容可谓包罗万象。

及至元代,民族歧视*策下的民间艺术更多地表现出了现实主义色彩,揭露和批判社会黑暗的杂剧走向繁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从百戏之中脱颖而出。

这一时期的傀儡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落,但是杂剧剧目也给傀儡戏提供了故事材料,文人杨维祯《朱明优戏序》记载:

“松帅韩侯宴余堰武堂,明供群木偶,为《尉迟平寇》《子卿还朝》,于降臣民辟之际,不无讽谏所保,而诚非苟为一时耳目玩者也。”

傀儡戏艺人朱明技艺高超,不仅能在王公大臣的宴会中进行表演,还把本属于杂剧的故事搬上了木偶戏的舞台上,让人感到“真若出于偶人肝肺间,观者惊之若神”。

其后明清两代,傀儡戏在花样繁多的戏曲冲击下,选择与之相融合,从而能够“分得梨园半面”,但是木偶戏的地位早已不复当初,贵族阶层视其为小戏,难登大雅之堂,因而只在福建、陕西、四川等地方得以延续。

同时,在优胜劣汰的法则下,药发傀儡、肉傀儡在元代已经少有踪迹,明代杖头傀儡又少有记载,至于清代才重新在北方兴起,唯独悬丝傀儡稳定地流传到了现代,成为了傀儡戏的主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