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跑了1个多月的签售会,说说我学习到的东西 [复制链接]

1#

从11月7日开始,我每个星期的周末都在各处奔波,见很多的读者,与主办方聊天,然后我发现,居然还学到了东西。

如果你有时间,听我慢慢道来,可能细碎了点,但也许对你也有启发。

先放出这段时间我去过的地方:

你会发现,这里有大量的书店。并且给我的印象也最深,其中,前檐和建投,是互联网味道最浓的书店;广购和新华书店很老派,但也加入了很多跨界元素,都不是只靠卖书活着;蜗牛读书馆不但有书,还有网易严选的商品在其中;钟书阁的装修特别精致,按照彩虹颜色进行分类和布局,还有亲子活动区;轩客会里加入了小型的课堂,也是多功能味道十足。

我不和你分享他们的装修定位,我就和你说说那两家互联网味道十足的书店。

充满互联网味道的书店运营

先说前檐,这是华润旗下的书店品牌,在深圳万象城的L2坐落,这个书店,四通八达,没有门禁,没有隔断,与整个2楼连通。

万象城是华润的高端Mall,这里的东西并不便宜,档次很高,并且建在深圳并不中心的地方,所以,流量是个问题。

对前檐来说,它困惑于,如何证明自己对于万象城的物业有价值,于是我们坐下来喝了杯茶。我说了我的观察,我说,对于一个不会自己走动的物业来说,它要证明自己对一个区域有影响,就要成为一个「流量分发器」。

也就是说,前檐要有能力吸引用户为了「前檐」而来,而来了之后,要能够有能力将用户分发给这个区域的其他商户,那么「前檐」要考虑的是,如何去提供一个让用户为了「前檐」而来的动机。

这个话题,当时在深圳,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突破口,但是在上海,我看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建投书局,一座非常隐秘的小楼,建在一个完全不会有自然流量进入的地方。

我和建投书局的店长聊天,他为我详细介绍了建投书局的情况,让我突然发现,前檐的问题,其实建投书局已经明确提供了解决方案。

建投书局的周边没有ShoppingMall,只有老上海的老房子和北外滩拆迁后新建的CBD和游艇俱乐部。

所以,正常情况下,如果不是把书局作为目的地,是不会有自然流量「逛」进来的。所以,来者必然是为了建投而来,那么建投做了什么呢?

特别简单,它把自己定义为「以文化为核心的连接器」,怎么连接?

书是文化的载体,书局邀请海派文化学者到书局做海派文化的讲座,邀请音乐剧、舞台剧的主创到书局做创作分享,以书局为起点,举办各种前往文化景点的骑行活动,搞快闪店帮商业地产决定是否要在新的商圈开书店,出版传记书籍,以北外滩的历史为原型去写一场戏剧并演出……甚至,成为外事文化工作的对话场地。

如果有人想要了解海派文化,如果有人想要了解喜欢的音乐剧、舞台剧的创作故事,如果有人想要和一群人一起在有文化历史的地方一起骑行,如果有人想要享用一场戏剧来了解北外滩……

这不就连接上了吗?

一个不要自然流量,只要精准流量的书店,是不是特别有意思?

但话说回来,正因如此,一个只有精准流量的书店就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无论对于他自己还是他服务的读者,都是如此。

真正的增长可能很多人并未见过

11月16日,我在北京,和叙爷一起讲了一段相声,非常过瘾。

在其中,我们聊到了有关「增长」的话题,说起来,这一年多,反反复复到处都是「增长」、「裂变」,但大多数都把「增长」做成了拉新,还是毫不考虑留存的那种。

这其实已经背离了「增长」的真实内核。「增长」的真实内核是基于用户生命周期全链路的优化,始于拉新,终于推荐,但要把AARRR的每一层都做好,才会有价值,只着眼于获客,而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