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立万象于胸中,传千祀于毫翰苏门画苑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比较好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ks811/

刘文倩文

姚最在《续画品录》中提到“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是指从客观到主观、从物象到意象、从小我到大我、从大我到无我的中国画审美的至高标准。画家在胸中的众多意象,即“立万象于胸怀”,是画家内心情感的大宇宙,而不是简单地对自然景物的再现。另一方面又指出绘画最为重要的目的和功能是“传千祀于毫翰”也就是艺术家要通过自己的笔触,将历史时代的精神,情感表现出来,并传承下去。

当代工笔花鸟画大家苏百钧先生,在中国画背负浓厚传统、寻求变革发展的当下,赋予传统工笔画以时代审美精神,特别是把“以花鸟为主题的白描作品”向前推动了大大的一步,在绘画史上做出了贡献。苏老师《地涌金莲》这幅画,就是白描作品的代表之一,也是姚最观点的最好诠释。

《地涌金莲》苏百钧

苏老师在绘画作品中特别注重线,常说“线是一幅画的骨架”。确实线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是中国画的精髓,中国传统艺术就是一种线性艺术。德国古典美学奠定者康德曾说“线条比色彩更具审美性质。中国古代线的艺术正如抒情文学一样,是中国文艺最为发达和最富民族特征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表现。”线是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区别的标志之一。苏百钧先生是当代工笔花鸟画大家,在他的作品中处处体现出线的魅力和能量。《地涌金莲》这幅白描作品主要是用墨色线条勾画出鲜明生动的植物形象,不藻修饰也没有渲染烘托;通过造型,笔墨,构图等很好地诠释了“地涌金莲”的生命之美。

苏老师在造型方面,用线的方圆结合十分讲究,地涌金莲不同于水生莲花,花瓣有厚度,尖部圆厚饱满,作品在处理时用线圆厚沉着,圆中带方,表现的花头饱满而富有张力;柱和节转折果断,方中略带圆,粗壮的根层层叠加,短线、曲线、直线相结合而成。艺术处理上根茎更加粗壮,造型上有意拉长,看上去更坚实,更充满向上的力量,增强了画面的壮美之感。根茎粗壮而有层次,叶子挺拔而有方正,花头饱满而有张力,画面上生命的力量跃然而出,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一味地方或一味的圆都会概念化。苏老师的《地涌金莲》是把物象的各种用笔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将个人感受和物象紧密结合,使画面的艺术美得以升华。《绘画微言》中提到“传神者必以形,形相与心手凑而相忘,未有不妙者也”想必就是如此了。

“胸襟开豁,毫无尘俗之气,落笔自有佳境矣。”苏老师主张,画白描勾线时心平气和,不急不躁;把气与手腕的力全都用到笔锋上面,就像打太极拳一样慢慢呼吸,均匀地运行,勾线也像练气功;切忌勾出的线滑、油、腻。《绘画发微》中提出“用笔之法,在乎心使腕运,要刚中带柔,能收能放,不为笔使。其笔须用中锋。中锋之说,非谓把笔端正也。昔人云:用笔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用笔之要,以恭写松,以松应恭,始得收放,用笔之诀也。”在笔墨方面,苏老师用笔苍劲朴拙,笔触沉着稳重,墨气、笔法、气韵相得益彰,主张作画中锋用笔,并且要古、健、老、苍,避免刻、结、板。

局部

在描绘地涌金莲外轮廓线时苏老师用笔粗狂、松弛有度、笔断意连,用笔也比较方正,植物下部干枯的老叶最为明显,展示了不同物象的质感;物象内部的线条,纤细紧密,成组而出,有点类似山水的皴擦,增强了物象的体积感和厚重感。外轮廓线与内部体积线之间的区别,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根茎看上去,粗壮坚实,充满力量,增强了画面的阳刚之美。根茎与根茎之间,在处理手法上采用浓墨点画的方式,把点画成面,更好地衬托前面的主体物。在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中点、线、面的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此画中以花为点,叶为线,根为面完美的结合,呈现给人们的不单是纯粹的写生作品,而是体现出生命生生不息的涌现,对生命无限赞美的艺术高度。

中国特有的柔软毛笔蘸墨为之,产生了丰富的变化,加之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及时空感构成了艺术境界,正如天地间气之运行,这也正是笔墨能承载中国画传承千年的独特魅力。《地涌金莲》这幅白描作品痛快淋漓的笔墨,苍劲有力的笔法,貌丰骨劲的线条,使画面赞美生命的阳刚之美自然而生。此作品中艺术形象比现实物象更加完美并赋予精神内涵,使画面生动逼真,气韵悠扬。线之载体为笔、墨;笔墨生动,则气韵生动。“盖气者有笔气,有墨气,有色气: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间谓之韵,而生动处则又非韵之可代矣。生者生生不穷,深远难尽。动者动而不板,活泼迎人。要皆可默会而不可名言。”(《绘画微言》)。

《地涌金莲》这幅白描作品构图饱满,是截断式场景。苏老师巧妙地把地涌金莲的直立生长特点而形成的竖式秩序感按“之”字形安排为前后两组植物,与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高远”法有异曲同工之意,给人以高大雄伟的气势。画面中竖式元素的组成:叶形如嫩蕉为长线,莲柱轮廓是中长直线,柱节为短直线,枯叶则是中长线相结合,这几种直线在质感上加以区分。嫩叶直线比较挺拨流畅,莲柱外轮廓线厚重、分节的短直线皴写结合,毛而松动,枯叶子长短线结合,转折较为方硬。以直线为主的竖式中辅以少量蕉叶的斜线穿插,单纯中求变化。下面一组的叶子,有“欲左先右”的妙意,让整体灵动起来。左边走出画面的那一簇穿插处理特别好,使整幅画面富有音乐的节奏感。上面一组植物冲出画面,感觉有还无穷无尽的花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力。

荆浩《笔记法》中说“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绘画作品的气息是不同的,有的静谧典雅,有的激情奔放,苏老师的这幅作品《地涌金莲》笔由心生,随心所欲,法无定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创作,再现了画家内心情感世界的博大精深,是花鸟画的经典作品,也是苏老师“立万象于胸怀”的完美体现,这在花鸟白描作品中实属罕见。

局部

《地涌金莲》这幅作品采用了山水画法中的散点透视,画的下部分花头是俯视角度,中间花头是平视,上面的花头是仰视;作为一幅大型花鸟画,刻画的是同一种植物共二十多个花头,观画感觉丰富多变,栩栩如生并没有的一处雷同,这正是苏老师的高妙之处;他勇于创新,吸取多方元素,把新的透视关系直接用于作品当中,形成了花鸟画的一种新气象!

苏老师绘画根基深厚,通过构图,造型和丰富的笔墨语言,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很好的诠释了崇高的生命之美,阳刚之美,是对生命的赞扬!这就是中国花鸟画的高明之处,是跟西方静物画不一样的地方,作为自然景物的花鸟本身,本无所谓的“神“,是画家借花鸟而寓意抒情,也就是“寄物抒情”“托物言志”。

自古花鸟画就以生动,典雅为主,不能较山水画之磅礴大气,而此画取山水之气势,扩花鸟之格局;融景物之意象,汇精神之风貌。苏老师在花鸟画作品中突破传统观念,引领现代审美,体现精神高度“传千祀于毫翰”也。

《地涌金莲》作为一幅两米多高的大画,苏老师只用白描的手法,便把物象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精神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带给人们的是秩序之美,力量之美,阳刚之美,气势之美,震撼之美,生命之美。绘画艺术的真谛在于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在精神上得以滋养。这幅《地涌金莲》正是体现着以一种客观到主观,主观到精神思想的高度认知,从而把对象内在与自己的精神世界完美地表现在绘画之中,创立了花鸟画的大格局,使花鸟画展现出时代的新面貌,这就是中国画的至高境界“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之大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