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u0001中国u0001通史u00 [复制链接]

1#
刘军连的号怎么挂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29/9376684.html

公元年,一场全国性的科场舞弊惩治举动震惊朝野。

10月27日,顺治皇帝下旨,将在当年顺天乡试中存在舞弊行为的李振邺、张我朴等七名官员和新科举子立斩,抄没家产,父母、兄弟、妻子等人流徙尚阳堡。而这,仅仅是一个开端。

一个月后,江南贡院再次曝出科场舞弊丑闻,最终,17名负责江南乡试的考官因此事被判绞刑。

第二年春节一过,顺治皇帝亲自命题,分两次对之前中榜的举子进行复试,对没有通过复试的士子们分别进行处罚,共计22人被革去举人资格,24人被罚停会试,另有8人被杖刑之后连同家属一起被流放关外。

这是自有科举考试以来最严厉的一次作弊惩治事件,处罚几乎蔓延全国。

对于读书人,顺治皇帝是爱惜的,他曾经不顾满洲大臣的反对,任用精通儒学的汉臣,还曾经亲自去太学祭拜孔子,以示对读书人的重视,并把崇儒重道定为国策。

但是,他为什么会对读书人采取如此极端的手段呢?

公元年9月22日,顺治帝在太学举行隆重的释奠先师孔子典礼,勉励太学师生笃守圣人之道,这一做法并非偶然为之,他所代表的清朝统治核心层经过深思熟虑后所作出的重大决定。

这是满洲入主中原的第九年,关外时期,他们虽然已对中原汉族文化有所接触,但实施的主要还是满洲传统风俗习惯。

入主中原之后,面对这样一个疆域辽阔,有着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庞大国家,清朝统治者发现,如果继续采用满洲的传统治理国家,在很多方面行不通。

顺治帝决定以中原历代王朝奉为正统的儒家思想作为立国的根本、治国的大法。

公元年4月,顺治帝颁谕礼部将崇儒重道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他认为只有兴文教、崇经术,才能实现天下太平。

康熙初年,辅政大臣鳌拜等人一度试图回归满洲旧制,随着康熙帝亲政后,以儒学作为指导国家治理的方略再次被提上日程。

傅山,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以博学著称,精通儒学、佛学、医学,在诗书画等方面颇有造诣。

公元年,隐居乡里的傅山接到当地官府通知,要求他去京城参加考试,当时全国各地有近二百名学者都接到了考试的通知。

康熙亲自在体仁阁主持,参加考试的人要求学行兼优,文辞卓越,必须由中央三品以上官员以及地方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举荐。

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康熙求才若渴的举动,堪称旷世盛典。除了黄宗羲、顾炎武、吕留良等少数以明朝遗民自居的名士拒绝参加考试之外,多数人都欣然前往。

傅山则被地方官强行抬入京城,虽然他装病逃避考试,但康熙帝爱其才,下诏对其免试,并赐予他内阁中书的官职。

祭孔是民间的一种对先贤尊敬仰慕和追思的纪念活动,自汉高祖刘邦之后,天子祭孔成为惯例。清朝时期更是成为国之大典,皇帝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祀礼规格又进一步提高为上祀、奠帛、祝文、三献、行三拜九叩大礼。

公元年11月18日,首次南巡返京途中,康熙亲临曲阜孔庙举行了隆重的谒孔活动,还手书万世师表匾额,以示尊圣之意。

康熙还大力表彰朱熹和理学,他认为朱熹对儒家经典的注释和解读明白精确,公正而不偏不倚,是继孔孟之后能够给读书人以最大帮助的圣贤之人。

熊赐履和李光地先后主持将朱熹的论学精义汇编成《朱子全书》,由此,理学成为清王朝的官方哲学。

康熙选择理学作为官方哲学,是为了建立适合清王朝统治的文化伦理,如何让这样的文化伦理深入人心成为百姓教化的一部分,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圣谕十六条,发表于康熙九年,他希望借此达到尚德缓刑、化民成俗的目的,为了使百姓理解圣谕,以图解、诗、谣、与律合释等形式进行大量解释和使其通俗化。

公元年9月,康熙在开原通往盛京的驿道上,他见到了被自己下旨流放的陈梦雷。

因为受耿精忠谋反一案牵连,陈梦雷被流放在开原已经十六个年头,在得知皇帝出巡的消息后,他向开原的地方长官申请并经盛京将军批准,在驿道上向皇帝献上了自己写的诗。他希望通过献诗得到皇帝的宽恕,获得重新启用的机会。

康熙对陈梦雷的献诗非常满意,他因此被召回京师,侍奉皇三子胤祉读书。

公元年,陈梦雷根据自己家中经史子集类藏书,以一人之力开始了图书的编纂工作。这项工作得到了三皇子胤祉的支持,胤祉允许他利用王府中所藏典籍,并提供经费让他雇人缮写,以尽快完成图书编纂工作。

六年之后,陈梦雷编纂的书稿完成,书稿被暂定名为汇编。分为六汇编、三十二志、六千部,一万多卷。

康熙最终审阅后赐书名《古今图书集成》,专门开馆命胤祉和陈梦雷主持工作,率领80名人员对该书做进一步修改润色、负责印刷事宜。

《古今图书集成》于雍正四年最终完成,全书包含六汇编、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计一万卷。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类图书,被外国学者称为《康熙百科全书》。雍正亲自作序,认为该书海纳百川,包罗万象,集经史诸子百家之大成。

事实上,清王朝早在建国之初就对搜访、纂修图书给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