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现在商场名都快成『里字辈』天下了。”
上周陪闺蜜逛完「连心里」,她突然指着招牌笑:「你看,现在商场名都快成『里字辈』天下了。」
顺着她的目光望去,街角的「梧桐里」霓虹闪烁,对面的「时光里」刚亮起暖黄的灯笼——不过三年,这座城市的商圈早已从「XX广场」的钢铁森林,变成了「XX里」的烟火江湖。
细想一下,貌似还真是,太古里,大千里,时光里...各种“里”子辈商场交相辉映...
01
—
「里」字里的千年密码:从25户人家到城市记忆
翻开《周礼》:「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记载穿越三千年。
周代的「里」是25户人家的聚居单元,秦汉时演变为基层行政单位,唐代的里正会给戍边士兵裹头巾(杜甫诗里写过),明代的里长要管户人家的赋税。
直到今天,郑州的「阜民里」仍紧邻年的商代城墙,上海的「田子坊」保留着石库门里弄的肌理——「里」从来不是简单的地理符号,而是中国人对「街坊邻里」的情感锚点。
这种记忆在城市化浪潮中被唤醒。
年,成都远洋太古里开业,川西民居的青瓦坡屋顶与快闪店毗邻,「里」字首次成为商业地标符号。
操盘手后来揭秘:「我们不是建商场,而是复原一座消失的街坊。」
这种「反购物中心」的设计击中了钢筋森林里的乡愁——当杭州天目里用17栋独立建筑围出「城市客厅」,当上海旭辉里把老弄堂的晾衣杆变成装置艺术,「里」不再是冰冷的空间,而是可触摸的生活记忆。
02
—
商场抢注「里」字背后:一场关于「归属感」的商业革命
数据最会讲故事:年郑州银河里诞生,年太原康达商城改名「KD?时光里」,年全国新增「XX里」商场7家。这场命名潮的背后,是消费逻辑的剧变——美团调研显示,Z世代逛商场的理由中,「社交打卡」(47%)首次超过「购物需求」(42%)。
「里」的巧妙正在于此。它不像「中心」「广场」自带距离感,而是用「巷弄街坊」的意象制造亲近感。
杭州「小河直街里」的运营者透露:「我们故意把通道设计得蜿蜒,让顾客迷路时能撞见咖啡店的手冲台。」这种「社区感」精准狙击了孤独经济——在成都太古里,每天有人在「晶融汇?里巷」的露天台阶上晒太阳,小红书#在XX里虚度时光#话题已有.2亿次浏览。
更深层的,是商业地产的「去商业化」焦虑。
当传统商场沦为「试衣间」,「XX里」们正在重构人货场的关系:西安「老菜场市井文化里」把菜市场搬进商场,南京「颐和路?公馆里」让民国建筑成为天然背景板。消费者在这里不是「顾客」,而是「街坊」——就像郑州「连心里」的故事:因为巷尾曾是婚姻登记处,如今成了情侣必打卡的「爱情隧道」。
0
—
当「里」成为流量密码:一场成功的文化借势
商业嗅觉最敏锐的品牌早已嗅到「里」的价值。
5年新开的「上海前滩太古里」,特意保留了原住民的香樟树;长沙「潮宗街?里弄」把百年麻石路嵌入中庭。这些设计背后,是对「在地性」的极致追求——美团数据显示,带地域文化标签的商场,复购率比普通商场高8%。
年轻人买单的,还有「里」的「去精英化」气质。比起「万象城」的高冷、「合生汇」的复杂,「XX里」更像老友的客厅:武汉「花园道?邻里」的宠物店允许宠物自由出入,广州「永庆坊?骑楼里」的阿婆糖水铺成了网红。这种「烟火气」恰好击中了Z世代的矛盾心理——既渴望潮流,又害怕疏离。就像网友在「幸福里」的留言:「在这里,我终于不是都市打工人,而是巷口晒太阳的闲人。」
当然,「里」的狂欢也有隐忧。当某三线城市一年冒出7个「XX里」,当「里」沦为营销噱头,这个承载千年温情的字,会不会失去最初的温度?但至少此刻,我们乐于看到商业空间开始讲述「人的故事」——毕竟在钢筋森林里,一句「来XX里坐坐」,比「欢迎光临」更让人动心。
站在5年的春天回望,商场命名的「里字辈」浪潮,何尝不是一场城市的集体乡愁?
当95后在「连心里」拍摄婚纱照,当00后在「梧桐里」的猫咖写作业,那些刻在基因里的邻里记忆,正在商业空间里重生。
或许正如成都太古里墙上的那句话:「我们不是创造一个商场,而是复活一条永远热闹的巷子。」毕竟,没有人能拒绝「回家」的诱惑——哪怕只是假装在「里」生活。
----------------------------------------------------------------------
你家楼下的「XX里」藏着什么故事?欢迎在评论区晒出你和「里」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