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振刚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长久生存。天地能长久生存的原因,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把自己的利益置身于后,却身处众人前列;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而自身得到了保全。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本章阐述了天地和圣人的“无私”品格,揭示了“无私”的内涵及其巨大的作用。
天长地久,是人们的永恒赞美。老子在本章中告诉了我们,天长地久的奥妙之处在于“不自生”。“不自生”就是不为了自己而生存,概括了天地无私的品格。《庄子·大宗师》中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意思是天以“无”为私,包罗万象。地以“无”为私,承载万物。庄子的这句话,用于解释天地不自生的品格尤为恰当。
纵观老子《道德经》,你会发现老子对阐道和用道有一个明显的的特点,那就是先说天地之道、然后引入人间之道。所以,老子《道德经》的语言很朴实,大道也很简单,都是通过对自然界现象的深入观察和长期体悟总结出来的,这些都很好的体现了《道德经》大道至简、道法自然的特点。我们学习《道德经》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而是为了让我们回归常识。
下面我们解一解“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句话
对于“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句话,直白的翻译就是: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老子这句话历来争议颇多。甚至很多人怀疑老子是一个城府极深的阴谋家,说老子是一个演技很高的虚伪者,他时时处处标榜自己无私,而最后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我不想说歪解圣人老子这句话的人都去面壁思过,我只能说别因为自己思想不纯洁而再去沾染了别人,更何况你歪曲的是圣人老子,那是一种罪过。
林语堂先生把本句解读为“这还不是因为圣人遇事无私,故而才能成就圣人的伟大吗?”;《阴符经》说“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对老子的这句“成其私”,当按照“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的理念来领悟。儒家也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是由各个不同的个体组成的,各自有“为私”的本性。但道家“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的思想,就可引导众人的行为变“私”为“公”,甚至为大公。因此林语堂先的解读是符合老子之意的。
以无私为本,得天地之宽
人生一世,最难的不是战胜别人,而是能够战胜自己,而战胜自己的关键,就是不让自己的私欲泛滥。私欲过重则会带来三种结果。其一,心中充满私欲的人,就会时时处处以自己为核心,把周围人们的所需抛之脑后。结果周围的人会对他敬而远之,以个人有限的能量实现不了人生愿望,最终一无所得;其二,自私自利的人即便是有所小成,也无法惠及他人,显得个人价值半径极为狭窄。有句话叫做你心中装着全村的人,你就达到了村长的境界;装着全国的人民,你达到了国之圣贤的境界。你的人生价值范围有多大,取决于你心中装了多少人。正如老子在五十四章所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其三,私欲过重之人,不会快乐的生活。因为经常与他人计较利益所得,总会患得患失,搞的自己经常是闷闷不乐,导致自己的天空中大多是阴雨天气,失去了太多和煦阳光的沐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