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那家医院最好 http://www.xftobacco.com/m/神龙元年(公元年)十一月,八十二岁的武则天崩逝于神都洛阳的上阳宫,临终遗命:祔庙、归陵、去帝号。他的继任者唐中宗李显尊其遗命,改称其为“则天大圣皇后”,并以皇后的身份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乾陵。
纵观武则天的一生,以才人的身份初入皇宫到削发为尼,以宫女的身份再入皇宫到母仪天下,以二圣临朝到改唐为周,期间的经历也是非常坎坷。虽然在她执掌朝政期间,经济得以继续发展,社会也总体稳定,可以说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但是她最终还是将得来不易的皇权还给李唐王朝。
天授元年(公元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洛阳为都,称“神都”,开启了武周王朝。她不但大肆分封武氏子弟为王,还给有功的大臣赐予了武姓,以显尊贵。
在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中,武则天虽然打破了宗法制的制约,以女人的身份登上了帝位。但是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和宗庙祭祀制度是她永远也无法逾越的鸿沟。
所谓宗法制,就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确定了贵族的亲疏远近、等级、分封和世袭关系,从而维护世袭统治的制度。
宗法制十分重视“尊祖敬宗”,因此规定了等级森严的宗庙祭祀制度。只有大宗才具有祭祀祖先的权力,以此来显示大宗的尊贵地位。按照古代的礼制,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为祖先立“七庙”,于是武则天在神都洛阳为武氏立了七庙,并追尊自己的父亲为皇帝,以此来彰显她的政权是武氏政权,是“武家天下”。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武则天建立大周政权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继承人问题。如果她传位于自己的侄子,对于将来的继任皇帝来说,她是武氏家族已经嫁出去的女儿,武氏宗庙中自然不会有她的位置。即便是新任皇帝念在姑侄情分上,或是为了得到皇位勉强为开国之君的姑母单独立庙,但这似乎又不合规矩。
如果单独为武则天立庙祭祀,那么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势必也要随着武则天一起进入武氏宗庙,可李治又是大唐的皇帝,这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了,因为这涉及到两姓王朝,无论是大唐李氏还是大周武氏可能都会不愿意。也就是说,如果武则天传位于她的侄子,她将和她的丈夫唐高宗在武氏的宗庙中无立足之地。
如果武则天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自然不会存在宗庙祭祀的问题,但是她的儿子一旦继承皇位,必然会恢复大唐王朝,那么她辛辛苦苦开创的大周王朝将不复存在,这与她的初衷是相违背的,也是她不愿意看到的。
宗法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和宗庙祭祀制度,使得武则天在皇位的继承问题上左右为难。虽然她一直努力地抗争,但还是摆脱不了宗法制的影响。因此她登基后数年,迟迟不肯立皇太子。
虽然武则天赐予她的儿子们武姓,也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手段而已。武则天把儿子李旦改称皇嗣,而且“徙居东宫,其具仪一比皇太子。”皇嗣这个称呼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和皇太子没什么差别,并且居住东宫,享受皇太子的待遇,但事实上皇嗣与皇太子相差甚远。
皇太子可以说是皇位的继承人,但是皇嗣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也就不存在法定的继承权,这或许是武则天在心有不甘却又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不得不向宗法制做出的妥协。而且,在宗法制的制约下,儿子继承母亲的皇位,要比侄子继承姑母的皇位更具有合法性,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武则天在继承人问题上的态度一直很暧昧,虽然她明确了儿子李旦皇嗣的身份,但是却把侄子武三思和武承嗣的地位抬得很高。在万象神宫举行的祭祀典礼上,武则天让魏王武承嗣担任亚献,梁王武三思担任终献,而正式的皇嗣李旦却尴尬的靠边站着。武则天这样的举动,使得武承嗣和武三思的野心急剧膨胀,敢于公开挑战李氏的皇储地位。
武承嗣指使亲信王庆之等人联名上表武则天,以自古以来没有让异姓人当太子为由,要武则天立自己为皇太子。武则天对王庆之的答复是,“皇嗣是我子,奈何废之?”后来王庆之又一次请立未果继续纠缠不休,因此惹恼了武则天,于是命李昭德赐杖,拥护李唐的李昭德借机将王庆之当场杖毙。
李昭德还对武则天进言:“自古以来,没有侄子为天子而为姑母立庙的。天皇(唐高宗李治)是陛下的丈夫,皇嗣是陛下的儿子,陛下应将皇位传于子孙,以为万代之计。陛下的天下来自于天皇,若立武承嗣为太子,恐怕以后天皇不能享受血食。”
李昭德的一席话,惊醒梦中人。武则天虽然登上了皇位,但是她无法改变自己是李氏之妇的事实,而且她也不想改变,她不能抛夫弃子。因此,武则天必须在继承人问题上慎重考虑。
在李昭德等拥李派的努力下,李旦的皇嗣地位得以保住。但是武承嗣等人并不甘心,他们借着武则天的信任,手握大权,与当时的酷吏来俊臣等人相互勾结,不仅对反对立自己为太子的大臣,如岑长青、格辅元等人大加迫害,而且还陷害皇嗣。后来,武则天听取了李昭德的建议,罢免了武承嗣的宰相之职,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武承嗣的嚣张气焰,保护了李旦皇嗣的地位。
武则天虽然改朝换代,但是由于她和李唐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没有像以往的王朝更替那样,对李唐宗室斩草除根,毕竟这对武周政权来说是一个隐患。也正是因为她对皇嗣的保全,使得她为自己留了一条后路,最后还可以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选择皇位继承人,同时也为后来还位于李唐留下了伏笔。
武则天改唐为周后,虽然立了武氏七庙,但并没有毁了李氏七庙,而且仪礼照旧。这就形成了武周朝一个特殊的现象,拥有两个宗庙,李、武宗庙并立并祭。
在武则天看来,她的丈夫是李唐的皇帝,她的儿子也做过李唐的皇帝,而她自己也曾是李唐的皇后,她和李唐的关系无论如何也是撇不开的。如果她毁了李唐的宗庙,她的丈夫将置于何地?保留李氏宗庙,也是为自己留有余地。
尽管武则天非常想将武周政权延续下去,但她自己也知道,传位于侄子可以延续武周王朝,但是武氏宗庙中将没有她的容身之处。如果把皇位传给儿子,即便以后武周王朝变了姓,可她仍然可以恢复大唐皇后的身份,和丈夫唐高宗一起进入李氏宗庙,享受儿孙们的供奉。因此,武则天保留了李唐宗庙,才有了她最后的祔庙、归陵,同唐高宗合葬。
由于武则天登基后迟迟没有确立皇太子,不但引发了李、武两家为争夺太子之位而矛盾重重,而且使得朝堂上的政局紧张,人心不稳。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在权衡利弊之后,于圣历元年(公元年)三月,假托李显有病需到洛阳治疗,派遣职方员外郎徐彦伯秘密召回李显及家人,随后李显被册立为皇太子,这样皇位继承问题基本上算是解决了。
从武则天干政开始到改唐为周,反对她的声浪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她登基之前,曾爆发过两次公开反对她的武装起义,一次是徐敬业(徐楙功之孙)以匡扶庐陵王为号召,公开讨伐武则天;一次是唐太宗第八子李贞等诸王率兵反抗武则天。虽然两次起义都被武则天派兵镇压下去,但反对她的声音并未消失。
为了打击反对自己称帝的势力,武则天滥用酷刑。她在洛阳宫城前设置铜匦,类似于检举箱、报冤盒,用来随时接纳天下表疏,其实就是为了接受四方告密的文书。同时还特别规定,对于那些前来告密的人,任何其他官员不得过问。一时间,四方告密者云集。
同时,武则天任命酷吏来俊臣等人处理这些告密信件,这些酷吏为了加强刑讯逼供的力度,还发明了一些骇人听闻的刑罚,如“定百脉”、“突地吼”、“死猪愁”、“求破家”、“反是实”等,使得当时的政治环境笼罩在一种恐怖的氛围之中。武则天采取残酷的手段镇压异己,尤其是对李唐宗室进行血腥屠杀,毕竟这些人是她称帝路上的主要绊脚石。
武则天在登基之后,继续重用酷吏,采用恐怖政策,主要的打击对象是朝堂之上反对她的文武大臣,以至于许多大臣或被杀,或被流放。每次大臣们上朝前都要和家人战战兢兢的诀别,因为不知道还能否活着回来。
武则天的铁血政策,虽然阻止了社会上形成统一的反武力量,巩固了政权的稳定,但手段过于残忍,打击面过宽,从而造成了民心不稳。同时,掌握朝中大权的武氏子弟,为了争夺太子之位与酷吏相互勾结,制造了许多冤狱,陷害至死的人不可胜数。
武则天的严峻刑法,武氏子弟们的为非作歹,使得天下臣民不由得怀念过去的李唐王朝,想念那个贞观之治。出现天下臣民未忘唐德,人心多向唐的局面。
武则天登基时已经六十多岁,在她的严刑峻法威慑之下,没有人敢公开起兵反抗武周统治。对于那些一心拥护李唐的大臣们来说,把匡扶李唐的希望寄托在武则天百年之后,于是乎他们力保李唐皇嗣,坚决反对武则天立武氏子弟为太子。
长安元年(公元年),冀州武邑的平民苏安恒通过铜匦第一次向武则天上表《请复位皇太子疏》,大致内容是说,你的年事已高,如果继续处理繁重的朝政,恐怕你的身体吃不消,皇太子年富力强,你不如让位于他,享享清福。苏安恒在第一次上疏中委婉地劝谏武则天退位。
第二年,苏安恒再一次通过铜匦向武则天上表《请复位皇太子第二疏》,这一次非常直接的劝谏武则天赶快退位,不然恐怕连两年清福都享不了。
苏安恒虽然没有被武则天治罪,但他作为一介平民,地位卑微,却喊出了当时大多数人的心声。
武则天登基之后,外部势力的契丹和突厥都曾以恢复李唐统治为借口,发兵中原,威胁武周的统治,武则天深为边患所困扰。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年),李唐时就已归附唐王朝的契丹首领孙万荣,伙同松漠都督府都督李尽忠起兵反叛,并传檄武周朝廷”何不归我庐陵王(李显)?”。
武则天立即征发大军,前去讨伐叛乱。武则天为了给武氏子弟一个建功的机会,把她认为“能打仗”的武氏子弟都派上了前线,累计有梁王武三思,建安王武攸宜,河内王武懿宗等。
万岁通天二年(公元年)六月,在武周军、后突厥和奚人的夹击下,契丹之乱终于平定。要不是武则天答应了后突厥高昂的要价,引后突厥为援手,这场平叛指不定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通过这场战争,武则天认清了两个客观事实,一是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心向李唐王朝的;另一个就是武家人领兵打仗的确不行。
可以说,武氏子弟文不能治国,武不能安邦,天下臣民又都不服,即便给他们做了皇帝,也是做不下去的,弄不好还会落得个断子绝孙的下场。
所以,到了圣历元年(公元年)三月,武则天称庐陵王李显有病,需要回到洛阳治疗,派遣职方员外郎徐彦伯秘密前往房州,接李显及家人回洛阳。
万岁通天二年(年)三月,后突厥默啜可汗在帮助大周打击契丹人时,曾经向武则天请求和亲,他想把自己的女儿嫁到唐朝为妃。于是在圣历元年(公元年)六月,武则天命武承嗣的二子淮阳王武延秀到后突厥去纳默啜可汗的女儿为妃。
默啜可汗一看来的是武延秀,十分恼火。当即表态:我突厥历来归顺李唐,李氏还有两个儿子,我女儿要嫁的是李家天子的儿子,武氏小姓,门户不敌,罔冒为昏。后突厥的态度很明显,他们并不承认武周政权的地位。如此一来,亲没合成,默啜可汗还扣押了武延秀,并以恢复李唐王朝为由进攻河北等地。
契丹和后突厥的入侵,在一定程度上给武则天以沉重的打击,这也使她意识到继承人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但会引发朝中大臣的反对,而且可能会使得那些少数民族以此为借口入侵中原,引起边患。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心力憔悴的武则天权衡利弊之后,于圣历元年(公元年)九月,宣布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
李显虽然被立为太子,但武则天却不让他参与政事,迟迟不肯传位于他。晚年的武则天因身体原因不能处理朝政,却让她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参与政事,二人借此机会独断专行,胡作非为。既然和平的方式不能使武则天退位,那只能通过武力的方式来解决了。
神龙元年(公元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在迎仙宫卧床不起,只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在她的身边服侍。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人与禁军统领李多祚密谋,以二张谋反为由发起政变,带领军队杀入皇宫,处死二张,并逼迫武则天退位。
武则天见大势已去,对这样的结果她已无可奈何,只能默认。政变第二天,以武则天的名义发布了《命皇太子监国制》,随后不久武则天正式宣布让位于皇太子李显,自己移居上阳宫。
李显历经波折,再次登上皇位,尊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恢复国号为唐,改神都为东都。至此,短暂的武周王朝寿终正寝。
历史上,称这次政变为“神龙政变”,因为发起政变的五位大臣,后来都被封为王,所以也称之为“五王政变”。
武则天徙居上阳宫后,已是皇帝的李显每十日前往上阳宫探望一次。武则天原本是个非常爱美的女人,即便是年老之后,依然是“善自粉饰,虽子孙在侧,不觉其衰老”。武则天被迫禅位之后,不再化妆,显得面容憔悴,仿佛苍老了几十岁。
有一次,李显前往上阳宫探望武则天,见母亲面容苍老,心里不免难受。武则天告诉儿子,我把你接回来的目的就是要传位于你,这是迟早的事,但是五贼(指的是五王)却太着急,发动政变把我赶到这里来,所以我才变成这副模样的。
武则天的一番话,使得李显大为感动,心中不但对母亲充满愧疚和同情,也开始对五王产生极大的不满。母子二人的这次谈话为李显后来诛杀五王,并将武则天归葬乾陵埋下了伏笔。
神龙元年(公元年)十一月,武则天在上阳宫病逝,享年82岁。按照武则天的遗愿,祔庙、归陵、去帝号。但是归葬乾陵的事,并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从亲情的方面来说,李显肯定要满足母亲武则天归葬乾陵的愿望。但是这件事却遭到了五王的反对,他们认为武则天是一个做过皇帝的人,不能葬入乾陵。
但是李显认为,武则天禅位之后就不是皇帝,她的身份已恢复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自然可以葬入乾陵。
所以说,关于武则天归葬乾陵,从表面上看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但背后却是以李显为代表的李氏皇族和以五王为代表的大臣之间的权力争夺。
五王的权力在当时已经非常大了,但他们还是不满足。他们甚至提出武则天是大周的皇帝,在他们发动政变逼迫之下退位的,属于是改朝换代。言外之意,他们是改朝换代的开国功臣,想要更多的封赏和权力。
对于李显来说,自然不会容忍五王继续得寸进尺。他认为自己的皇位是母亲禅让的,属于上下传承关系,不是什么改朝换代。
但是只要五王反对,李显就无法将武则天归葬乾陵。但李显毕竟是皇帝,他的背后还有李唐宗室,武氏家族,以及皇后韦氏家族的支持。最终在武三思的一番操作之下,五王以诬陷韦皇后的罪名被抓捕,最终或被处死,或被暗杀。五王的势力瓦解之后,李显将母亲武则天葬入乾陵,和父亲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一起,完成了母亲的武则天的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