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冯友兰将普通而平常的事,做得恰到好处国 [复制链接]

1#

一、

“道”如智慧的状态,不要将智慧想象得太过于复杂,想得太复杂反而不利于自己理解它,而是要把它当作平常吃饭、睡觉一样简单的事情来看待。

“简单”,才能真正贯彻于生活中。

很多人提及道的时候,首先在潜意识之中就会认为道是脱离平常生活的状态,是需要特立独行的方式才能够体会的深度,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当一个人带着这种想法去理解“道”的时候,首先就误解了“道”,并且在自己面前树立了理解“道”、贯彻“道”的阻碍。

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仅只需要做普通而平常的事,做得恰到好处,而且明白其全部意义。”

古代有一人叫黄洽,正直稳重,被任为两朝名臣,有文集、奏议流传于后世。

在隆兴元年时,以太学生试春官第二,诏循故事,未临轩,赐第二人及第。授绍兴府观察判官。官至资政殿大学士。赠金紫光禄大夫。

黄洽后来在升任资政殿大学士、知隆兴府的时候,常说这样一句话:居家不欺骗亲友,为官不欺骗君上,仰不欺天,俯不欺人,于幽冥不欺骗鬼神,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向谁求助,以图厚福呢。”

《中庸》之中有一句话叫: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只有修养达到天下至诚的人才能彻悟天地万物运行至理,通达天地至德万物至理,就能够充分发挥人的天性。

充分发挥人的天性,就能够完全合理地发挥和利用万物的天性,而达到物得其育、物尽其用。能够使天地万物天性得其所成,那么这种修养就可以得到与天地化育万物的至德同样崇高的赞美;能够得到与天地至德相媲美的赞扬称颂,这种修养的大德就可以完全称之为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中庸中所说的“诚”就是体悟道的重要方式,只要以“诚”字对待,便是通达道最好的方式。

只有将道当做平常吃饭睡觉一样简单的事情来看待,在日常生活中,将事情做得恰到好处,以智慧调和自己的人生,这便是通达了“道”的境界之中。

所以古代圣人的区别并不在于高深玄妙的生活方式,而是在简单平常的生活中,是否能将这一份“简单”做到透彻。

二、

如尧舜一般,孟子曾说:“尧舜并不比一般人多一双手脚,圣人先贤都没有与别人不同的地方,何况是我呢。”

而与平常人来说也是如此,能通达智慧之人,并非是比平常人多了一些特殊的能力,只是因为他们能将通透的意识贯彻到平常的生活中罢了。

“一个人如果明白了日常生活中普通而又平常活动的意义,诸如饮食人伦的意义,他就已经是圣人了,他若把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也是圣人了。如果做不到就不可能完全明白其意义,如果不完全明白其意义,也就不可能完全做到。”

有一天赵州禅师和章禅师两人在品茶,赵州禅师指着茶杯之中倒映的蓝天白云,就说:“森罗万象都在里面。”

章禅师顿时将茶水泼在地上,然后又问:“森罗万象在什么地方?”

赵州禅师淡然说道:“可惜了一杯茶。”

后来一个僧人向赵州禅师请教:怎样参禅才能开悟?

此时赵州禅师已经一百岁高龄,听到这话之后并没有回答,而是好像有什么急事一样匆忙站起来,一边向外走一边说:“对不起,我现在还不能告诉你,因为我内急。”

刚走到门口时又回头对僧人说:“你看老僧一把年纪,又被人称为活佛,可是三急这么一点小事,还要我亲自去,无法找任何人代替。”

这个僧人恍然大悟:禅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平常体验。

禅是一种体验,体验当下,在平常世俗之中感受到高于世俗的禅意,这便是通达道的根本。

“当下”、“平常”、“随时”,其中都包含着道,所以才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平常心即是道。

但道不远人人自远,人总是因为各种原因对道产生了误解,并且缺乏了贯彻道的智慧,而这其中有两个根本原因,其一是因为我们缺乏正确理解道的方式,其二是我们缺乏贯彻智慧的精神。

而在体悟的过程中,并非需要复杂飘渺的方式,更不是假装高深的故弄玄虚,而是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做透”最平常的事情,这便通达了智慧本身。

作者

国学书舍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